“江蘇聚力創新,民營企業的責任首當其沖,要做好榜樣。”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昨天下午進行分組討論,省工商聯界別的委員們發言熱烈,李強書記在講話中提出的“堅持用創新開路,讓發展的動力一年更比一年強”,讓大家感到振奮。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可
政府要打破“三道門”
“江蘇創新發展的潛力太大了,我們既是文化大省也是科教大省。如何以優勢資源推動經濟,這是首要課題,也是民營企業首當其沖的責任。”省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說。
丁佐宏認為,在轉型、創新之路上,必然會遇到有待逾越的冰山。目前,有些政府職能部門在對待民營企業的觀念和做法上,還有“三道門”需要打破,“一是卷簾門,拉下來讓你吃閉門羹;二是玻璃門,表面上通暢實則仍為一堵墻;三是旋轉門,也就是職能部門的管理、服務不到位,令企業繞彎子。”
“有的部門對待民營企業,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這樣的例子還不少。”他強調,民營企業也屬于社會的財富,也在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需要政府部門同樣的關注與支持。
民營企業要不斷自我革新
“冬春季霧霾比較重,但民營企業家內心的‘霧霾’怎么化解?”省政協委員、無錫市工商聯副主席、宜安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東良直言,企業抱著過去的成功經驗指導未來很危險。“現在外賣員都懂創新,上門把外賣送給你,再把你家的垃圾收掉帶走。對于民營企業,就是要不斷對自己革新。”
蔣東良同時建議,對創新創業的企業,政府應當采取“后扶持”的模式。“現在不少企業整天研究扶持政策,把自己包裝成創新項目,獲得政府的扶持資金。但其本質還是‘模仿’,這樣是創新不了的。所以對這類項目,應該先通過市場進行檢驗、考察,產生社會價值后,再進行資金扶持。”
“親清”并非敬而遠之
如何圍繞“親”和“清”二字,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委員也紛紛暢所欲言。省政協委員、泰州市工商聯副主席、東華測試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士鋼認為,“親”和“清”不代表兩者敬而遠之的狀態。政府職能部門的領導干部應對本地企業非常了解,敢于跟企業家交朋友。
“我們還期望職能部門的管理服務,能夠進一步提升專業化水平,舉個例子,我一個項目環評不過關,環保部門沒有通過審批。但在否決我項目的同時,也應該進一步告訴我如何整改,如何才能達標。”省政協委員、金飛達電動工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春元說。
委員聲音
行政審批要優化 多為中小企業減稅
省政協委員、淮安市政協副主席范更生表示,創業不是小打小鬧的打工,而是要倡導創新創業。
范更生建議:一是行政審批要優化,減少簡化前置審批程序;二是優化金融環境,切實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三是優化稅務政策環境,目前營改增后,不少民營企業還沒有享受到紅利,政府部門要多為企業著想,降低中小企業的稅負。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范曉林
如果房地產賺暴利
就沒企業愿做實業
在昨日經濟組的分組討論時,房地產市場走勢成為多位委員熱議的話題。
省政協委員、交通廳廳長游慶仲說,從江蘇經濟發展的情況看,目前轉型力度很大而轉型的步伐不夠快,如果房地產都賺錢,就沒有哪家企業愿意做實業了。江蘇是實業大省,如果做虛的多了,實業就會弱下去。
省政協委員、徐州市副市長李燕說,深圳沒有豐厚的科教資源,但是科技創新卻領先全國。“我們要真正把人才的問題解決好,把鼓勵創新的自由氛圍營造好,政府把服務工作做好。”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仇惠棟
特別關注
3組數據說明江蘇經濟充滿活力
政協委員放棄午休,微信詳解記者提問
昨天會議間隙,各路記者架起“長槍短炮”,就各種話題采訪與會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副院長劉旺洪持續關注著江蘇宏觀經濟的發展,這名治學嚴謹的專家說,“經濟都是靠數據說話,我們互留微信,中午我來回答你的提問。”
新登記企業數增長30%
昨天午休時,記者果然收到了劉旺洪的微信回復。他說,聽了省委書記李強的講話后,他對2016年江蘇經濟轉型發展的“三組數據”印象尤為深刻。
劉旺洪說:一是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保持7.8%的增長速度,新登記企業數增長30%,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持續保持這樣的中高速發展勢頭,說明江蘇省經濟發展活力不減;二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達到50.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比例的基礎上,也首次超過50%,這表明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是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位居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8%,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7.6%,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6%,其中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高于城鎮居民0.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
“集聚人才打造名牌”
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但縱觀國內著名的網絡公司、手機研發公司、電腦和家用電器制造企業,多數集中于深圳、上海等地。江蘇省內以前很有名望的一些家電企業,卻逐漸在市場上留下“遠去的背影”。
劉旺洪認為,聚力創新主要應聚在產業科技創新和企業創新能力上。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要在江蘇優勢產業領域打造一批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打造江蘇的知名品牌,形成較高的國內和國際市場占有率,要有自己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終端產品。
劉旺洪建言,江蘇企業家目前要加緊做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瞄準本行業國際前沿技術加大研發投入,組建團隊持續攻關;二是針對產品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和技術瓶頸集中攻關;三是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全球科技研發合作,集聚和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為我所用;四是按照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集聚業內各類高端人才,使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薄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