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健康江蘇建設:人人都是推動者和受益者 |
已閱:2503次 發布時間:2017-02-08
交匯點訊 去年召開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加快“健康江蘇”建設。就在兩會召開進行時,省委省政府正式發布《“健康江蘇2030”規劃綱要》,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就意味著健康建設提升到空前的戰略高度,而且被賦予了更為深刻和廣大的內涵,這引起與會代表委員的極大關注。“每個人都可能是健康建設的推動者,每個人都絕對不是看客。”代表委員認為。 健康關口前移,治“未病”同樣重要 “我國成年人中每10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每4個人中有一個患有高血壓,慢性病呈現‘井噴’態勢。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于醫療治病,不加強預防,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省政協委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滕皋軍認為,“建設健康江蘇,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系統工程,它不只包括‘治已病’,更包括預防為主‘治未病’。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就意味著必須將健康的關口前移到生病之前。” “單項的研究表明,每投入1元用于社區高血壓的綜合防治,就可以節約心血管病治療費用8.59元。”省政協委員、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王虹說,“疾病治療只是末期,在它還未露頭或剛露頭時打掉才劃算,從社會成本上來說也是更有效的。10元錢如果有9元錢用在預防上,就能減少成本。”她相信,預防醫學未來會更加受重視。“個性化醫療與現代生物醫藥技術發展結合,在互聯網+醫療的載體上,將預防、診療、康復與養生結合在一起。”王虹說。 全社會和民眾要各有承擔 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已經成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需要黨委政府各行各業全力配合共同努力。 省人大代表、東海縣委書記朱國兵認為,健康江蘇建設列入各級黨委政府考核,這說明它不僅是硬指標更是硬約束,它也說明江蘇發展的“綠色”理念正擴展到全方面。健康江蘇建設對我們的執政能力也提出新考驗,我們非常贊成也感到很有信心。環境生態優勢在蘇北不僅是發展優勢,在健康江蘇建設中,更是一種民生優勢——空氣質量好的環境人少生病、心情舒暢,這本身就是宜居樂居的民生福祉。我們將更加堅定走綠色生態發展的道路不動搖,發揚東海縣生態本底較好,硅產業水晶產業勢頭良好特色鮮明,以特色產業富裕百姓、健康百姓。 “健康江蘇建設不只包含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還包含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治理、食品安全監管等一切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問題。但重中之重是普及醫學常識、樹立健康理念、推動健康產業發展。”滕皋軍委員說,“江蘇卓有成效的醫改成果一定會轉化為極大的動力,為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提供空間和保障。” 省人大代表、丹陽市委書記陳可可說,健康江蘇的建設,為我們指明了路徑,健康丹陽的建設將依據具體要求加以落實。我們已經樹立了“綠水青山的打造就是為民生謀福祉,黨委政府在發展理念上切不可短視”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規劃,在今后的健康江蘇建設中,更要落實各方面的指標,把食品安全、醫保建設、健康產業發展、健康普及等多方面全盤共抓。 提高全民健康素養,要從娃娃抓起 從幼兒吮吸鉛筆,到用錫壺熱黃酒;從工業區飲用水是否重金屬超標,到夏天到哪里游泳容易溺亡……這些日常小事卻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做得正確。如何能讓每個人都能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識,做好自我保護?針對公民的健康教育,任重道遠。 “健康江蘇”建設,首先要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提高全民健康素養,要從娃娃抓起。”省人大代表、鎮江市教育局副局長、鎮江市外國語學校校長潘曉芙說,健康知識與基礎性知識的相通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比如,高血壓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心、腦、腎、眼等器官的影響,若以醫學的角度去講解,學生很難理解,但只要在物理等課上進行現場講解,學生就會恍然大悟,認識到終身控制血壓的重要性。可見,將健康知識融入基礎教學計劃和考試內容中,以化解應試教育給健康教育帶來的沖擊,值得探索。 “把健康教育納入國民基礎教育,為學校配備健康輔導員等,是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基礎性舉措。”省人大代表、蘇州市科技大學教授潘濤說,真科普往往不敵偽科普。真科普注重講道理,須經過嚴謹的論證,因此會顯得枯燥。但偽科普不同,它們不重科學性,反而有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可以天馬行空地“瞎忽悠”。此外,偽科普背后常常存在利益集團,他們要么為某種保健產品打廣告,要么想搞火一個話題,傾心于炒作,傳播效果當然更好。可見,實現健康素養“小目標”,需通過更有效的宣傳教育手段來對沖這些不良影響,“從娃娃抓起”就成為一個較好的突破口。 當下和未來:大健康產業機遇無限 “十三五”期間,圍繞大健康、大衛生和大醫學的醫療健康產業必將引領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擁抱“大健康”時代,眾多機遇在前。 省政協委員、宜興市工業設備安裝公司董事長蔣東良認為,企業應該把握大健康機遇期,為建設健康江蘇做出更大的貢獻。他舉例,目前養老需求井噴,未來更是夕陽產業,養老方式多元,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各有所長,但是居家養老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老年人的養老習慣,只是居家養老中的醫養需求和考驗更大,這里面其實就蘊藏機遇,比如是否能通過互聯網技術增強“技養”的可能。讓老人足不出戶通過各種裝備和視頻獲得健康方面的監測、指導和預警?這些都是啟發企業未來開拓的空間。 創新拓展健康產業也是發展的新機遇。省人大代表、連云港市連云區委書記陳書軍說,連云區正在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健康產業作為推動產業結構突破的重要方向,打造全區健康服務業核心區和國內健康產業特色高地,重點發展兩大類五大產業:健康服務業和健康制造業類;健康休閑旅游、健康醫療養生、健康文化體驗、健康保健管理、健康產品制造產業。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區健康產業年均增長速度高于GDP年均增速1—2個百分點,成為戰略新興產業。 省大人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學教授顧曉松認為:“再生醫學帶來了挑戰和機遇。3到5年內,中國皮膚產品、角膜和神經產品將上市。未來10到15年內,我們的實驗室努力攻克肝臟、腎臟移植。脊髓再生、肝臟再生、3D生物打印,未來圍繞新興醫藥產業的研究和成果轉化,將會福音不、值得期待。” 交匯點記者 沈崢嶸 『關閉本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