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企業家的“宜安夢” |
已閱:3181次 發布時間:2017-08-06
![]()
8月6日,一場以“知行合一感恩永遠在路上”為主題的活動在宜興大酒店舉行,江蘇宜安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東良宣布向“宜安夢”公益基金會增資200萬元。至此,該基金會基金總額達1480萬元。從當初賺錢為自家能過上好日子,到如今積極捐資扶貧助困,發起設立十項公益基金……通過不懈努力在上海打出一片天地的蔣東良,始終樸素地踐行著“知行合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宜安夢”。 蔣東良是楊巷鎮黃家村人。上世紀80年代初,當年十六七歲的“窮小子”蔣東良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去外面看看精彩的世界,天天都有紅燒肉吃。到無錫、闖上海,砌墻頭、拎灰桶、扛水泥包,啃饅頭、睡地鋪,日子雖然苦,但他都默默地堅持下來。可是,一個連施工圖紙都看不懂的初級泥工,會有多大出息?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蔣東良白天在工地砌磚墻,晚上堅持看書兩個小時,刻苦補習,考上了無錫建筑職工中等專業學校民建專業,之后他又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拿到民建專業大專文憑……憑著一股鉆勁、拼勁、韌勁,上世紀90年代末,蔣東良接手宜安公司(當時為宜興市工業設備安裝有限公司)。在他的帶領下,宜安公司逐漸蛻變為具有國家一級總承包資質的跨區域大企業,擁有十幾家分公司、一二級建造師200多人。12個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魯班獎”、10多次國家優質工程獎等獎項,鑄就了“宜安”品牌。 吃過很多苦、受過不少累,蔣東良對貧窮的滋味深有體會,也了解脫貧致富有多難,這決定了他走慈善公益的“路線圖”。“當年,我和伙伴們兩腿黃泥從農村走出來,如今我想盡可能回報鄉親、回報社會。”蔣東良對父老鄉親有著質樸的感情,他最大的愿望,是讓家鄉的農民兄弟都能和他一樣,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讓農村人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這些年來,他帶領公司全體員工積極投身公益事業。 2007年12月,宜安公司設立全國首個農民徹底脫貧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免費為農民創業做擔保;2010年,設立宜安農村青年創業基金,免費為農村青年創業做擔保,幫助他們實現夢想;2010年7月,設立云帆教育基金,重點資助家鄉的貧困學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2013年7月,設立宜安黨內關愛基金,對農村困難老黨員給予經濟上的幫助;2014年12月,出資200萬元設立上海宜安夢公益基金會;2015年,出資1280萬元設立“宜安夢”公益基金會,至今已發放敬老金52萬元、獎學金和助學金35萬元,向災區群眾捐款77.2萬元等。 “怎么才能快樂?履行社會責任,比如依法納稅、做公益。”蔣東良說,他做公益有個原則,就是“身邊人、眼前事、馬上做”,還要“聰明做”,想盡辦法達到效果。他說,農民的貧窮不是天生的,農村要實現富裕必須解決體制失靈的問題,還要重視知識脫貧、精神脫貧,脫貧致富要從源頭和關鍵節點幫起、幫對。2007年,楊巷鎮養豬農戶吳洪林想引進優良種豬提高效益,卻為籌集資金犯了愁:直接從銀行借貸沒有抵押資產,到小貸公司貸款利息高難以承受,找擔保公司擔保又被要求另找企業來“反擔保”。就在吳洪林一籌莫展時,他聽說宜安有擔保基金可以免費為農民解決擔保難題,就帶著蔣東良到豬場實地察看,并詳細介紹自己的發展計劃。沒過幾天,吳洪林就被告知宜安公司同意為他擔保。就這樣,通過基金擔保,他在銀行貸到了70萬元。利用這筆貸款,吳洪林擴大了養豬場面積,引進發酵床技術,實現了生態養殖。與吳洪林一樣,從事小番茄種植的楊杰,也在創業的節骨眼上獲得了宜安公司相關基金的免費擔保和蔣東良的幫助。有了底氣,楊杰投入上百萬元從美國引進優良的小番茄品種,如今的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00多畝。現在,楊杰的目標是培育出“叫得響”的農業品牌,這也是蔣東良對他的期望——通過品牌效應帶動當地農民走上致富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多年來,每逢新春佳節,蔣東良總會帶自己的孩子去當地敬老院看望老人,他要讓孩子知道,孝敬老人、熱心公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是誰,是什么身份地位,這種傳統美德不能丟。盡己所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大力弘揚慈善精神,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這就是蔣東良的“宜安夢”。 『關閉本窗口』
|
|